Document
1 2 3
省气象台:新作为赋能精准预报 新机制激活精细服务

来源:  湖南省气象台

作者: 

发布日期: 2024-01-18 09:34

【 字号:

2023年,省气象台统筹抓好主题教育和气象预报服务,有力应对了频发重发的极端性、灾害性天气,在气象预报服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新提高、新成效,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2024年,省气象台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各项任务,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打造新时代预报员人才队伍,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为湖南气象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2023年重点工作成效

(一)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党建融入业务成效显著

省气象台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六个方面”,践行“六个必须坚持”,圆满完成主题教育各项任务。聚焦“高质量气象预报服务”,强化党建品牌建设,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大兴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共11项应用成果落地见效,党建与业务融合成效显著。湖南省气象台获评全国气象部门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

(二)落实631预警服务机制,提交全年气象服务高分答卷

省气象台深入贯彻落实“631”递进式预警服务,针对2023年38轮灾害性天气过程,开展重要天气研判92期,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等服务材料183期,省级预警182期,省级叫应96期,631气象服务信息220期;参加应急调度126次,决策服务材料获省领导批示39次。取得因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的历史性胜利,因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创历史新低;应急管理部对湖南“631”递进式预警服务叫应机制做了重点推介。2023年12月19日,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毛伟明在省气象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三)强化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技术取得突破

聚焦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核心技术研发,温度、强对流、降水客观预报取得突破,获全国智能预报技术方法交流大赛团体第4名的优异成绩,其中温度、强对流两个单项为全国第6名(雷暴大风预报各项评分全国第一),降水单项为全国第12名。

(四)立足转型发展,预报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建立导师制、青年基金立项等青年人才培养举措,充分营造传帮带、激发新活力的良好氛围。省台1人获聘二级正研,1人获评正研,入选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1人、青年气象英才1人,省局首席气象专家1人、青年气象英才2人,1人获省直五一劳动奖章。二是骨干送培促进转型发展。选送4名业务骨干赴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中心等国家级业务单位访学,促进预报员技能提升和转型发展。三是多方式提升天气解读能力。通过走出去,开展气象科普宣讲20余次,联合省气象服务中心开展“首席来了”专栏解读17期;通过引进来,业务平面和长沙天气雷达气象科普馆科普参观近2000人次。四是以赛促练取得优异成绩。省台获第八届全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获个人全能第一和团体第一;选手代表省局参加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获团体第七名,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气象服务)获团体第六名。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精准预报预警能力有待提升。对极端暴雨的发生发展机理认识仍然不足,短临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实况形势分析能力、数值预报和客观预报产品的应用驾驭能力有待提高,要素预报向影响预报的转化手段和技术支撑不足。

二是突发气象灾害的及时应对存在薄弱环节、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对突发气象灾害有效提醒的技术支撑、及时响应的工作机制不足,省市县协同的业务流程有待完善,“631”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面向决策用户的湖南天气APP有待优化。

三是客观产品研发向业务应用的转化不够。基于人工智能的客观预报预警技术研发成果向业务和服务的及时转化力度不够,支撑人工智能预报技术研发的基础条件有所欠缺,稳定支持客观预报技术发展机制和体制尚不成熟。

三、2024年重点工作思路

通过完善机制、强化指导,加强创新、弥补短板,强化支撑、提升效率,培养人才、转型发展等方面推进2024年重点工作。

(一)继续深入落实631预警服务机制,做好全年气象服务

一是强化重要天气研判+“631”递进式预警服务机制。对照2024年初中国局印发的《递进式气象服务导则(试行)》,结合《湖南省递进式气象预警服务业务规定》,继续强化重要天气研判,优化“631”递进式预警服务机制。二是强化应急联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局和省局“三动”机制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业务中的断点堵点难点,形成省市县协同合力;按照省委省政府及省防汛办、省森防办、省安委会、省生环委会等要求,强化部门联动,做好防汛抗旱、低温雨雪冰冻、森林火灾及重污染天气的气象应急保障服务。

(二)完善主客观融合、分钟级快速更新的“4+N”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

瞄准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目标,不断完善省市协同、分钟级快速更新的“4+N”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省级进一步强化客观产品融合订正和快速更新能力,将0-24小时预报时间分辨率提高至1小时,0-2小时预报时间分辨率提高至6分钟;市级作为主观订正的重要环节,重点对转折性、灾害性天气进行N次不定时补充订正;省市共编共织智能网格“一张网”。将“一张网”数据无缝隙对接各业务、服务平台,显著提高预报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性,有效支撑“网格实况/网格预报+气象服务”业务链条,满足按需即时的预报服务需求,为省市县三级气象服务提供精准、统一的基础预报数据,并推动预报员向“重技术”、“效率型”转变,将更多精力投入客观方法和产品研发,也为做好转折性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三)对标前沿,人工智能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取得新突破

一是构建标准化数据集。整理近3年模式、自动站、雷达等资料,形成高质量的标准化数据集,提升模型训练的质量,为构建湖南气象预报模型提供数据基础。二是优化和研发要素客观预报。继续优化降水等深度学习客观预报模型,采用RSU_STA网络模型,提升1小时强降水客观预报水平;基于研发风向、风速等预报算法模型,构建SeResUNet深度学习模型,提升风场的客观预报能力。三是强化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强化雷达、卫星、循环同化模式等资料应用,优化QPF、短时强降水等客观预报模型,提升0-2小时短临降水外推预报和0-12小时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预警能力。

(四)加快推进湖南短临快速循环同化预报模式建设

依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湖南短临快速循环同化数值预报模式建设,实现业务试运行;联合高校优化和改进快速循环同化模式,开展数值模式适用性评估,提高模式的本地化性能;形成0-24小时内逐小时更新的1公里的要素预报产品,0-2小时内逐10分钟更新的1公里强对流分类预报产品,大城市区域0-24小时内10分钟更新的百米级要素预报产品,提升预报预警服务支撑能力。

(五)强化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补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短板

将暴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多年灾害点实况的致灾降水量,基于统计方法形成中小河流域与地质灾害等致灾临界雨量阈值并实现动态更新。分析中小河流洪水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与降水的对应关系,将灾害风险普查数据融入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进一步优化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利用多源数据,基于暴雨灾害致灾危险性评估技术方法,构建暴雨风险预估模型,提供不同时间尺度精细化到县的暴雨风险预估产品,实现网格预报向风险预报的延伸。

(六)加强观测与预报互动,提升多源资料应用能力

一是围绕强天气监测预警技术,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复杂气象过程大气参数观测策略及观测试验”,针对强对流、团雾、低空急流等复杂灾害性气象过程,开展激光雷达及其他地基观测设备优势分析,设计针对强天气的协同观测策略。二是围绕多源资料应用能力提升,基于中国局风云卫星应用先行计划项目,开展云顶、云底高度诊断分析融合和非线性机器学习技术研发。三是围绕天气雷达多观测模式在预警中的作用,基于站网工程项目“观测数据在国省市县多级协同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智能识别中的应用”,创新开展雷达观测试验示范。

(七)大力推进数字智能预报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重构面向省委政府、联动部门等决策用户和省市县气象用户的湖南天气APP,重点打造分钟级降水等要素实况与预警信息融合、基于用户位置的预报预警产品推送等功能模块,为防灾减灾全过程提供科学支撑。二是升级集综合监测、客观预报预警、直通式发布、全流程监控于一体的智能网格预报平台,重点实现省市县智能网格“一张网”的无缝衔接和快速更新,更好的支撑省市县预报预警服务高效协同,满足服务业务需求。三是重构湖南省气象预报预警综合检验平台,健全以气象预报服务和现代气象预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气象预报业务质量考核体系,升级数据库,优化功能和界面设计,打造科学化、标准化、客观定量化的检验评估系统。

(八)聚焦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推进预报员队伍转型发展

围绕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聚焦核心科技创新,以业务服务需求引领创新发展,通过监测预报服务工作实践培养高层次人才。引导预报员从日常预报工作中凝练科研课题“反哺”业务,推动预报业务自动化,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技术攻关和服务应用中。除“预报员”标签之外,根据个人特点和专长,向项目负责人、团队带头人、新闻发言人、科普宣传人等方向转型发展。

编辑:张倩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