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建议提案办理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2年5月6日 文号:湘气提字〔2022〕1号
效用状态:有效

湖南省气象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563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湖南省气象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

五次会议第0563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湖南省应急管理厅:

呙滨辰委员提出的关于“极端暴雨灾害应急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提案(第0563号)收悉,我局认真研究,认为呙滨辰委员的提案紧密结合湖南实际,着眼民生问题,切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现将会办意见函告如下。

一、湖南极端暴雨的标准及特征

1.湖南极端暴雨的标准

依据强降雨发生频次和致灾程度,主要从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降雨考虑,结合降雨量极值、降雨量极值的平均值等,将湖南极端暴雨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极端性最强,具体标准如下表:

不同时效、不同等级极端降雨量(单位:mm)

时效

三级

二级

一级

1小时

100

150

200

3小时

150

250

350

6小时

200

350

500

24小时

250

450

650

2.湖南暴雨时空分布的主要特征

根据我省1961年以来97个国家气象站以及2006年以来建设的区域气象观测站降雨观测数据分析,我省暴雨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暴雨大暴雨呈频发、多发态势。据1961年至2020年国家气象站历史资料分析统计,我省暴雨以上强降雨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60年间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日数分别增加了22%、63%、124%。

二是暴雨大暴雨高发区域与地形地貌、流域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主汛期,但时空分布随机性大。我省暴雨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以沿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和南岭山脉等地形,以沅水中下游、醴水、资水中下游和湘江上游等流域为集中高发区域的特点;时间分布上,每年大暴雨发生在5月至8月的占比为94%,小时雨强50毫米以上强降雨发生在6月至8月的占比为78%。虽然我省暴雨在长时间气候尺度上,其高发区域、大致时段有一定规律,但短期天气尺度上,极端暴雨的影响系统复杂多变,发生具体时间、地点随机性较大。

三是强降雨发生时段具有后半夜、午后至傍晚的“双峰型”日分布特征。小时雨强50毫米以上的极端短时强降雨有33%出现在凌晨01时至07时,有40%出现在下午14时至19时。尤其是凌晨时段发生的极端暴雨,给防灾救灾、人员转移等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四是暴雨分布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区域等分布基本一致。截至2020年底,查明隐患点18567处。湖南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隐蔽性强、预防难度大的特点。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武陵山到雪峰山北麓、幕埠山、南岭等区域分布基本一致。

二、近年来我省在极端暴雨监测预警方面所做的工作

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持续增强。在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暴雨强降水灾害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建设了1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其中2部在建)、3411个自动气象站、3个探空站、72个GNSS/MET水汽站、1个风廓线雷达站。天气雷达网距地1km高度覆盖率接近70%,时空分辨率为6min/123km;区域气象站实现乡镇全覆盖;探空站时空分辨率达12h/266km。除此之外,还不断深入风云等各类气象卫星产品融合应用,基本构建了我省暴雨强降水天气地空天各类综合观测手段互补、协同运行、交叉验证的观测站网框架体系。

2.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重要天气研判业务规定》、《短时临近预警业务规定》、《省级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标准》、《市县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策略》和《强降雨叫应服务规范指导意见》等业务标准规范,开发了集约化的“湖南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探索实施了递进式预警服务模式,开展了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重大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评估服务不断深化,湖南省高分卫星气象应用中心投入业务运行,建立了以数值预报为核心的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业务流程、业务规范和业务平台,预报预警准确率稳步提高。

3.防灾减灾气象保障服务全面开展。近年来我省公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多次排名全国第一、二名。依托“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逐步健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凸显,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高。

4.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在省政府明确部署和安排下,由湖南省气象部门承担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目前省级平台已建成并实现了与23个省直单位13种发布手段的对接,各市县级平台也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四大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信息覆盖面大大增强,社会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救助信息预警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汛期暴雨应急预案响应机制及部门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完善。

三、极端暴雨灾害监测预警应对措施

1.进一步提升极端暴雨灾害的监测能力。坚持完善暴雨灾害地空天立体监测站网布局的原则,从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三个方面,不断优化各类气象监测站网布局。一是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能力。加快老旧区域气象站迭代更新,提升地面气象观测站网运行稳定性和数据质量,强化探测环境保护,优化站网要素配置和空间分布。二是增强天气雷达网暴雨灾害性天气快速捕获能力。积极向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争取,拟在湘中雪峰山区、湘西南新一代天气雷达未覆盖成片盲区推进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建设,在湘西北、湘东、湘南等零散盲区推进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建设,填补天气雷达网距地1km高度覆盖盲区。在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按约40km站间距布局建设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将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时空分辨率由6min/1km提高到1min/100m,同时加强与S波段天气雷达智能协同观测。三是升级探空观测和发展地基遥感垂直观测能力。在3个探空站同址建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云雷达和GNSS/MET等垂直观测设备。实现大气立体三维高时空分辨率精细化观测能力。四是发展暴雨灾害性天气气象卫星高分辨率智能协同观测能力。加强与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和卫星中心衔接,在暴雨灾害性天气气象保障服务过程中,引导风云系列卫星对指定空域卫星扫描观测能力,将服务过程中卫星观测产品时空分辨率提高到1min/250m,通过与天气雷达网协同观测,实现指定空域高分辨率精细化观测。

2.进一步提升极端暴雨灾害的精准预报预警支撑能力。一是提升暴雨短临预报能力。加强数值模式、卫星和天气雷达数据应用,借鉴广东、上海、北京等先进做法,建立暴雨短临预报快速更新系统,提升0-12小时的逐小时预报以及0-3小时逐10分钟临近预报精准度。二是提升短期预报和延伸期预报水平。开展1-10天数值模式产品的释用以及延伸期预报技术攻关,提高暴雨中短期预报水平,为省领导部署打好提前量。三是完善递进式预警服务的业务标准和流程。重点完善暴雨预警信号和暴雨临灾警报的标准,特别是加快与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合作研究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灾害的预警标准和防御对策。

3.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保障能力。一是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能力。重点是实现省市县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体系、县级融媒体以及政法系统的基层网格员的对接,建立预警再传播机制,通过社会媒体和基层网格员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二是修订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基于融入到大应急体系,适应极端暴雨灾害防范常态化机制,成立湖南省预警信息发布机构,突出预警发布中心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确立预警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法制地位。

4.进一步强化应急响应协同能力和制度建设。一是将目前省领导督导和省防指“点对点”跟进的这种机制用法规或规章的形式予以固化。二是督促市县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更加具体、操作性强的极端暴雨应急响应指令,特别是极端暴雨预警后停工停产停课、人员紧急转移等应对措施与实施细则。三是推动气象与水利、应急、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协同,联合研究、制定极端暴雨应急联动阈值,并以文件形式印发,认真组织实施。

以上意见供你单位统一答复提案者时参考。




                                                      湖南省气象局

                                                      202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