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湖南省气象局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9年12月13日 2019年12月12日 文号:湘气发〔2019〕51号
效用状态:有效

湖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湖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5年)》的通知

湖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湖南省气象 科普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5年)》的通知 各市州气象局,省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湖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5年)》已经省局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实施工作。 2019年12月12日 湖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行动计划 (2019—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对气象科普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依据《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结合湖南实际,制定湖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5年)。 一、形势与需求 (一)湖南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在湖南省气象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气象部门和广大气象科普工作者、志愿者的共同努力,湖南气象科普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气象科普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气象科普覆盖面不断扩大,有效提高了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气象灾害有效防御能力,为我省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和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社会化气象科普宣传格局初步形成。气象科普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与省科协、减灾委等部门建立科普宣传合作机制。社会各界媒体参与和助力辅助气象科普宣传作用进一步增强。气象科普融入国家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初步构建社会化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格局。 2.常态化工作取得成效。每年组织开展“3·23世界气象日” “5·12防灾减灾日”以及科技活动周、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等科普宣传活动,受众约2.7万人。各级气象部门以需求为导向,针对社会关注热点,面向决策者、公众和专业用户持续开展气象科普,促进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提升,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显著提升。 3.科普业务能力不断增强。以各级气象学会、科研院所以及各级气象台站及主要业务单位为依托,以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为窗口展开气象科普教育宣传,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气象科普体系。全省建成国家级气象科普基地5家、校园气象站35个,逐步构建以气象行业科普为主、相关大专院校、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大学生志愿者、相关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湖南气象科普力量。 4.科普创作成果丰硕。每年编制印刷上万册气象科普宣传相关的小手册,用于开展各类气象科普宣传活动。结合气象防灾减灾和湖南气象服务的特点,组织编写防灾减灾等气象科普书籍,制作气象科普宣传视频、网络作品。 湖南气象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气象科普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气象业务、服务、科研与科普融合有待增强;二是社会广泛参与、部门充分联动、开放合作高效、组织管理科学的气象科普格局还不完善。三是气象科普运用“互联网+”能力不足,多元化展示、多介质推送、精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四是气象科普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气象科普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培养和激励措施、多元化的投入渠道等亟需建立,气象科普基础研究薄弱。 (二)湖南气象科普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气象信息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加强气象科普,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加强气象科普,提高全社会利用气象科学知识防灾避险、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是湖南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各级各部门、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气象、关心气象、尊重气象、支持气象、融入气象,为气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气象科技氛围,为促进全省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的传播生态下公众对科普传播方式提出了便利化、体验化的新需求,要求气象科普更有内涵、有特色,信息推送更及时、更精准,更富吸引力和影响力。 新时代气象科普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准确把握气象科普工作的新需求,创新科普手段,拓展科普内涵,提升科普效益,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气象科学普及“一体两翼”协同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气象科普工作新部署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公益性基本定位,坚持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依托,以提升公民气象科学素质、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气象科普社会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鼓励创新,切实提高气象科普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均等普惠。以构建覆盖全省城乡的气象科普体系为目标,统筹区域、城乡,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探索气象科普精准服务,实现气象科技成果社会共享和气象科普普惠大众,增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气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整体推进、融合发展。以拓展气象科普内涵为抓手,整体推进气象科普与气象服务、气象科技创新、气象科学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形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互融的湖南气象科普内容体系。 开放合作、分工联动。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为指引,紧紧依靠各级政府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深化国内外、省内外和部门内外合作交流,加强部门内部分工联动,构建共享、开放、协调的湖南气象科普工作格局。 夯实基础、创新拓展。以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为重点,加强气象科普基础研究和创作方法、新技术应用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推进湖南气象科普内容创作、表达方式、传播手段、运行管理等全方位创新,扩大气象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在不断提高科技内涵的基础上,建成与湖南气象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现代气象科普体系: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气象科普场馆体系,形成科普内容、活动、传播互融互补的气象科普品牌体系,形成管理顺畅、布局合理、流程规范的气象科普业务体系,以及多渠道培养、专兼职结合、人才素质优良、激励措施完善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全省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增强全民气象科学素质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驱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气象科普发力点,大力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倡导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激发气象兴趣,传播气象文化,着力提升社会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围绕防灾减灾,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解析、标准宣贯解读和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提升全民防灾避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 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学生、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特别加强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气象科普,推动气象科普课程进机关、进党(干)校、进干部培训课堂,邀请领导干部参加群众性气象科普活动;开展面向气象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的科普,促进气象工作者全面了解气象科学发展前沿,助力提升气象工作能力。 (二)融入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科普现代化水平 大力推动“互联网+”气象科普。以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带动气象科普理念、内容创作、表达方式、传播方式、运行机制、服务模式、业务平台的全面创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手段,洞察和感知公众气象科普需求,创新气象科普精准、定向、定制的服务模式。运用新技术完善气象宣传科普业务系统,实现气象科普信息的快速汇集、数据深度挖掘、服务即时获取、用户精准推送、决策有效支持,不断提高对社会关切的响应能力。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众享的气象科普生态圈。 (三)推进品牌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影响力 充分调动全省各级气象部门气象科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和资源,以综合科普主题活动为契机,以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活动为桥梁,以志愿者活动为抓手,开展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气象科普活动,创新手段、丰富内容,增强互动性、实用性、有效性,打造名牌。 加大气象科普创新创作支持力度,鼓励气象科研、业务成果转化为气象科普产品,吸纳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繁荣气象科普作品创作,挖掘、整理和传承气象文化遗产,促进原创优秀气象科普作品不断涌现。鼓励传媒、广告等社会相关行业和各类机构加大气象科学知识、重大气象科技成果及热点事件、人物的传播力度,提升气象科普品牌效应和传播效益。 深化与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行业的合作,统筹协调部门内外科普力量,充分发挥各级气象学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科普合作,实现气象科普主体由单一部门向多部门联合转变。探索气象科普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 (四)推动业务体系建设,促进气象科普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气象科普的先导性作用,助推公共气象服务可持续发展。要将气象科普贯穿到气象核心业务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在核心业务设计和开展之初就将科普有机融入。将气象科普纳入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中,推进全省气象科普业务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科普管理机制。省局办公室负责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对全省气象科普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和宏观指导。各级气象部门建立相应的气象科普业务管理机制。根据中国气象局统一部署,对国家级气象科普业务系统进行本地化建设和省-市-县三级应用全覆盖。 将气象科普纳入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纳入各级气象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工程项目、专项任务以及党建、文明创建、气象标准规范建设、气象教育培训等活动中,着力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成果向气象科普产品的转化。 建立气象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保护科普作品、产品知识产权,形成气象科普资源汇聚和分享的新格局。拓展科普信息传播渠道,在充分利用现有传播渠道基础上,拓宽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实现气象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各渠道推送传播。 将气象科普教育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有机结合,将科普队伍建设与气象科技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级气象科普基地在对外科普宣传与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气象科普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将气象科普队伍培训、科普基地骨干培训、气象科普大赛等有机结合,使气象科普队伍及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与气象防灾减灾需求相适应、与气象现代化进程同步。 四、重点工程 (一)气象科普场馆、科普基地建设工程 1.省-市-县三级实体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融入式发展,推动和支持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在地方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或其他相关公共场馆中建设气象科普展区,支持开展气象科普公园、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气象科普示范社村建设。(牵头单位:办公室、减灾处、预报处;责任单位:服务中心、学会秘书处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每个百年气象台站均设立台站史展区(室)。(牵头单位:观测处;责任单位:相关市州气象局,学会秘书处)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级气象部门建设气象科普馆(展室),开发现有气象台站等场所的科普功能。(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责任单位:各市州气象局)普及推广流动气象科普设施,覆盖尚无任何科普展教设施的县(市)。(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责任单位:各市州气象局)逐步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气象科普场馆体系。到2025年,实现气象科普场馆(展区、流动设施)县级全覆盖。(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责任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2.完善气象科普基地管理体系建设。制定《湖南省气象科普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支持各级科普基地的申报与建设工作,逐步构建国家级科普基地、省级科普基地、市级科普基地相互补充、层次结构合理的气象综合科普体系。到2025年,力争再创建2~3家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5~6家全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责任单位:办公室,服务中心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二)气象宣传科普业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工程 3.气象宣传科普业务平台建设工程。做好国家级气象宣传科普综合业务平台的本地化应用,到2020年,该系统在省级全面落地应用;到2025年,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牵头单位: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办公室、减灾处、观测处,信息中心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4.气象科普传播渠道打造工程。加强门户网站科普专栏建设。打造部门气象科普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矩阵,支持和鼓励气象自媒体品牌建设。到2025年,形成1~2个在科学普及领域内有影响力的气象科普传播品牌。(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相关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三)繁荣气象科普创作工程 5.建立完善气象科普创作支持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级气象科普创作专项基金项目支持,吸引气象行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气象科普创作,提升气象科普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牵头单位:预报处;责任单位:办公室、计财处,服务中心、学会秘书处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6.丰富气象科普作品和文化产品。结合湖南自然地理环境、天气气候条件、气候景观、民俗文化等,组织编辑拍摄系列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图书、教材。公开出版在业界有影响力(以获市级以上奖励为标志)的气象科普书籍。发挥部门气象影视资源优势,拍摄气象科普宣传片。鼓励图解、动画、课件、微视频等气象科普新媒体内容创作。(牵头单位: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办公室、减灾处、预报处,学会秘书处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四)气象科普品牌活动创建工程 7.全国性主题气象科普活动。以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和全国科普日等大型全国性主题活动为契机,将气象主题活动打造成为公众认可、社会满意的气象科普品牌。(牵头单位:办公室、减灾处、预报处;责任单位:各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8.校园气象科普活动。继续鼓励和支持全省中小学校自办校园气象站,把校园气象站建设与学校气象科技教育相结合,创造性开展气象知识竞赛、气象研学之旅、气象小主播等有特色的校园科普活动。与省内“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活动,积累良好经验和做法,逐步形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校园气象科普活动体系。发挥设有气象相近专业的大专院校的学科科普力量,形成相互补充的校园气象科普体系。(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责任单位:办公室、减灾处、预报处,服务中心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9.社区气象科普活动。以普及社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生产生活气象知识、健康气象知识和生态环境气象知识为重点,创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竞赛社区行”等活动品牌。(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责任单位:办公室、减灾处、预报处,服务中心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10.农村气象科普活动。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结合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气象专家深入农村开展“气象科技下乡”“气象关注民生,科普助力扶贫”“农村防雷示范工程”等品牌活动,并向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以及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倾斜。(牵头单位:减灾处、预报处、法规处;责任单位:办公室等相关内设机构,服务中心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五)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1.建设专兼职气象科普队伍。建立省-市-县三级专兼职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立完善气象科普人才教育培训、考核管理、激励奖惩等制度。把气象科普业务人员纳入气象部门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气象科普业务和管理培训力度。(牵头单位:办公室、人事处;责任单位:相关内设机构,各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12.建设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建一支以大学生、大中小学教师、媒体从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气象信息员为主体的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搭建服务网络,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激励机制。(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责任单位:服务中心,相关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气象科普放在与气象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规划协调、政策引导、监测评估和奖励激励等完整的科普工作链条;完善气象科普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发挥各类科普主体的作用,推进全省气象科普事业科学发展。(牵头单位:办公室、预报处;责任单位:相关内设机构,服务中心、学会秘书处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二)强化政策支持 建立气象科技成果科普转化和评价机制,将气象科技成果的普及列入科研、业务项目成果验收。(牵头单位:预报处;责任单位:相关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建立气象科普工作激励机制,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等环节设立科普考核要素,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各级气象工作奖励表彰范围,组织优秀气象科普作品、产品、活动评选、宣传、推广。(牵头单位:人事处、办公室;责任单位:科技处等相关内设机构,服务中心、学会秘书处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三)完善经费保障 在气象工程建设项目、科研业务项目、专项任务中安排一定比例经费用于气象科普。拓展气象科普社会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气象科普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益。(牵头单位:计财处;责任单位:办公室、预报处等相关内设机构,各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四)落实任务分工 细化落实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的主要举措,明确分工,确保各项科普任务落到实处。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估,将结果作为改进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依据。(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相关内设机构,服务中心、学会秘书处等相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气象局) [盖章] 湖南省气象局文件 湘气发〔2019〕51号 湖南省气象局 湖南省气象局办公室 抄送:局领导。 公开属性:内部公开 2019年12月13日印发

湖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湖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5年)》的通知.doc

湖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湖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5年)》的通知.pdf

湖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湖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5年)》的通知.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