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1 2 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风云热点

举棋大湖之南 落子潇湘安澜——湖南气象防灾减灾素描

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 中国气象报记者 宛霞 叶奕宏 张永 尹婷 陈琼 邬巧琛

发布日期: 2019-10-24 10:21

【 字号:

 

QQ截图20191024101911.jpg

下棋高手大多是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谋划大局、着眼长远,举棋落子间步步为营,最终赢下对手。

湖南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正是下了一盘这样的好棋。

在因马蹄形地形带来预报难题的潇湘大地、在九水归一入长江的洞庭湖畔、在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区绥宁等多个棋盘上,气象部门在预报报得准、预警发得出、预警信息用得上等方面精准发力,用气象防灾减灾的生动实践下了一盘气势如虹的三步决胜棋。

第一步棋:抓核心业务,着力实现预报报得准

9月9日,站在洞庭湖畔极目远眺,阳光倾泻于湖面,波光粼粼。岸边的百年气象站——岳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和不远处的岳阳楼静静矗立,见证着洞庭湖的风云变幻。

“洞庭湖如同人的胃,而胃的出口就在城陵矶,岳阳则在洞庭湖区的胃里。”在开往城陵矶的船上,已退休的岳阳市气象台原台长袁生保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或者说,洞庭湖像是一个锅底,受地势低的影响,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和长江支流汇入洞庭湖后,再通过城陵矶流入长江,可谓九水归一。”

锅底,意味着地势低洼。而岳阳的华容县,则是锅底的中心。

“旧时的华容县十年九涝,华容人围湖造田,自家院子常被冲毁。”岳阳市气象局的张帆是华容人,当地土地富饶,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但因处于洞庭湖区,多年来也着实遭遇了不少灾难。

“很多华容人都亲历了1996年、1998年的两次特大洪水,也听长辈讲述过1954年的特大洪水。”张帆说,一旦涨水,土地被淹,当地的房子也会被冲垮。正因如此,华容人养成了不积攒财产,有了钱一定要吃掉的“早酒”风俗。

“早酒”于华容人而言,多少有些无奈;而之于岳阳防灾减灾,则更多的是鞭策。

处于洞庭湖这个“胃”里、这口“锅”中,岳阳别无选择;但怎样身处胃里而不被胃酸“吞没”、置身锅底而不被锅中水淹没,是岳阳气象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岳阳洞庭湖区的气象防灾减灾从精准预报开始。据岳阳市气象局副局长朱浩介绍,近年来,岳阳市气象局积极开展客观预报方法本地化研究,先后开发了岳阳市气象综合业务平台、精细化预报服务平台以及水上安全、城市内涝等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预报准确率和服务针对性不断提高。2018年,岳阳市晴雨、高温、低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比5年前提高了3.74%、4.65%、4.39%,短期预报及预警信号发布质量连续4年排名湖南省前三。

不久前,经科学研判,岳阳市气象局准确预报了“最后一场雨”。在主汛期之际、各地加大防汛力度之时,岳阳市气象局在湖南省率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保证了全域1572个水库的安全蓄水。在应对防汛和抗旱中,岳阳市气象局已游刃有余。

而因“早酒”闻名的华容县自2010年起,在三峡库区蓄水调节作用下,在气象、水利等多部门的共同发力下,至今没有再遭遇大的洪涝灾害侵袭。

洞庭湖是湖南防汛抗灾的第一条战线,岳阳气象防灾减灾也是湖南省的一个缩影。

在潇湘大地马蹄形的版图前,湖南省气象台台长蔡荣辉说:“除了沙尘暴外,湖南的气象灾害大多由地形造成,预报难度大,做好预报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纵使困难当前,湖南气象工作者仍然以“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致力于做好每一份气象预报。

经过多年积累,如今湖南省气象部门的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从2013年的77%提升到2018年的84%。2018年12月,湖南省正式开始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单轨运行,顺利完成了从站点预报到精细化格点预报的转换,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分辨率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各项网格预报质量均高于前5年站点预报平均值。

第二步棋:抓政府主导,着力实现预警发得出

提起“默戎奇迹”,湖南人几乎无人不知。

2016年7月17日,发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的泥石流灾害,导致房屋损毁和焦柳铁路中断。但由于气象部门及时预警,当地政府紧急组织转移群众500余人,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该预警避险案例被中央电视台等报道,被称赞为“默戎奇迹”。

曾组织转移的龙鼻村村主任石远忠说,当时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短信后,挨家挨户转移群众,成就了后来的“默戎奇迹”。

而对此同样记忆深刻的还有“默戎媳妇”李晶晶。三年前的那次泥石流直接冲毁了她的家,如今她和家人已搬进了当地政府提供的安置房,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她坦言,假如当初没有气象部门的及时预警和村干部组织的紧急转移,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胡爱军仍能准确说出当时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发生的事件:2016年7月17日凌晨,湖南省气象台发布预报产品,指出古丈县有很强的对流云团,指导州、县两级气象部门发布预警;9时58分,湖南省气象台发布雷电橙色预警,10时3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10时50分升级为暴雨红色预警,10时50分、11时43分,两次发布针对默戎等区域的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特别提醒;10时2分、10时50分,古丈县气象局负责人两次向古丈县领导汇报雨情;11时,龙鼻村村主任组织巡查,发现险情,并于11时20分开始组织人员转移,疏散受影响区域群众500余人;12时5分,泥石流灾害发生。

胡爱军认为,“默戎奇迹”的背后,是湖南省气象台对州、县气象台进行业务指导,州、县的雷达开展监测,实况预警信息警报到村等多个层面叠加的结果,是对预警发得出的最好检验。

今年9月8日,在记者走进湖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时,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的预警信息格外醒目。

2014年5月,时任湖南省省长、现任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对建设湖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出批示,要求“整合现有资源,创新预警方法”。

2016年,湖南省气象部门争取湖南省政府投资2899万元,建成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了与24个省直厅局、13种发布手段的对接。通过该系统,湖南整合各部门信息发布资源,实现了信息纵向共享和横向跨部门对接,灾害预警信息在最短时间直达乡镇,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6年以来,各部门通过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累计发送气象、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预警短信10946条,惠及4360万人次。

第三步棋:抓组织体系建设,着力实现预警用得上

9月12日上午,在邵阳市绥宁县李熙桥镇梅林村五组村民81岁的陶禄姬家门前,张贴在墙上的山洪灾害紧急转移明白卡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户主姓名:陶禄姬;紧急转移联系人:曾玉秀;转移信号:鸣锣;安置地点:莫显光家……”后面还附了详细的文字说明,罗列了在发生暴雨山洪时可能会采用的大喇叭、鸣锣、电话通知、短信预警等多种“土洋结合”的预警方式。在陶禄姬家附近,还张贴了绥宁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制作的转移路线指示牌,从起点到终点,标注的路线一目了然。

指着家对面不远处的一片高地,陶禄姬告诉记者,她的转移安置点莫显光家也正是她儿子的家。

梅林村五组是山洪灾害易发的危险区,而这些村民的转移安置点都是莫显光家。

说起儿子莫显光,陶禄姬很自豪:“我儿子是党员,是梅林村红袖章志愿者应急分队队员,专门负责转移群众,还上过电视呢。现在的天气预报很准,每次下雨时,我儿子基本都不睡觉,要时刻观察降雨情况,随时做好转移准备。”

2015年6月18日的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给陶禄姬家墙壁留下的一道暗黄色痕迹至今仍在。

李熙桥镇气象协理员刘煌回忆,那是他参加工作以来经历的最大的一次洪水。“李熙桥镇山洪易发区都有标记,我们会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量信息,判断涨水情况。”谈到转移群众,刘煌打开话匣,首先要看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如果达到乡镇承受的警戒线,他们会通知各村值班人员及时组织群众转移。

绥宁是湖南省乃至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区。2001年至2018年,绥宁共发生29次大的山洪灾害,平均每年1.6次。2015年6月18日那次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成功实现了“在大灾面前不死一人”的目标,得到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绥宁防汛抗旱群防体系在湖南乃至全国得到推介。

人员“零死亡”的背后,是绥宁“土洋结合”的预警真正实现了用得上。这其中,绥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作用凸显。该县气象局局长谢忠福说,气象部门通过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账”、气象防灾减灾“一张图”、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一张网”、规范制度“一把尺”、气象防灾减灾“一队伍”、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支撑“一平台”的“六个一”,着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

绥宁气象的“六个一”,在一次次防灾减灾中得到生动实践,也成为各地气象部门参照的样本。

放眼湖南全省,绥宁防汛抗旱群防体系经验已逐步铺开。湖南省有67个市、县已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气象部门已基本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式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立了直达各级党政决策者、社区(村组)、各行业灾害隐患点等32万人的预警短信责任人体系,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协理员实现乡镇全覆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面已覆盖所有村。

面对防灾减灾这盘大棋,湖南省气象部门及时准确的预报预警,为各级政府指挥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湖南气象工作者也将继续发扬“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一次次落子定乾坤。

 

编辑:尹婷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