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1 2 3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气象 > 湘潭市 > 新闻资讯 > 市县动态

韶山:六十四载的守护

来源:  湘潭市气象局

作者: 张美丽 王成强

发布日期: 2021-07-28 16:49

【 字号:

伟人故里,文明韶山。韶山市气象局扎根于毛主席家乡这片红色沃土已整整64年了,1957年12月成立韶山气候站,气候站毗邻韶山冲毛泽东故居。

阴晴雨雪,峥嵘岁月。自建立韶山气候站开始,韶山气象人与风雨为伴、与飞雪共舞,他们用从未间断的气象记录,默默无闻地服务着这片红色家园。在韶山市气象局陈列馆内,珍藏着韶山老一辈气象人使用过的仪器设备二十余件,通风干湿表、电接风多功能检查仪、气象警报接收机……那台风向风速指示器虽已锈迹斑斑,但上面那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毛主席语录依然很清晰。难以想象在物资匮乏,设备落后的年代,老一辈气象人进行观测、填图、分析、会商预报、制作服务,原来都是使用的如此简陋的设备。如今,“老古董”已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却永远停留在老一辈气象人的青春和记忆里。2018年4月,韶山国家气象观测站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中国百年气象站”(五十年站认定)。

奋勇争先 跑出韶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近年来,韶山市气象局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一是开展气象视频监测系统的配备工作。通过观测设备自动化的建设、观测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升该市综合观测业务智能化水平。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业务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提醒、预警、报警等短期、临近和实况结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规范和流程。完善“县-乡-村-户”四级预警联动工作体系,将地质灾害、山洪灾害、森林防火信息员等纳入预警工作体系并落实预警工作责任;建立预警信息反馈机制,推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做好灾前巡查与应急处置,提升灾害风险防范成效。三是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智慧化服务能力。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本帐、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能力建设,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大数据的融合与共享,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以气象灾害及风险、重点防御对象、防灾减灾设施及人员等为核心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集,搭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大数据平台,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绘制气象防灾减灾地图,为基层气象灾害的智能感知、主动防御、科学应对、高效决策提供支撑,全面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智慧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能力

一是全力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重大气象灾害、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工作,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提前量和精准度。强化面向政府决策指挥和应急管理的“消息树”“发令枪”作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提高决策和专业服务效益。二是发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结合宏发苗木基地、金景丰葡萄园等休闲农业特色,开展黄桃、油菜、葡萄等特色高效产业建设。开展气象助力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发展适合“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精细化、特色化服务。三是发展新型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提升面向现代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以及农业生产全程等的气象服务能力。四是发展乡村生态气象服务。构建韶山气候资源基础信息库,逐步形成基本气候特征、气候适应度、气候舒适度、气候旅游适宜性以及负氧离子、季节物候景观指数等乡村气候资源基础信息一张图。建设具有精细化乡村旅游气候产品和旅游天气产品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平台。

坚决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 提升生态发展气象保障能力

一是提升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开展暴雨、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对森林、农田、湿地、湖库等重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建立生态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开展重要生态系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基于大气污染排放清单和精细化网格数值预报系统,完善大气环境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二是提升生态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与环保部门共同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全力做好“蓝天行动”人工增雨作业。建设基于生态大数据分析的生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提高针对森林防火、水库蓄水、湿地保护、重要农业产业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能力。三是发展智慧旅游气象保障服务。融合气候资源、气象灾害、气象监测预报和旅游资源、规划布局、景点设施、游客流量等基础信息,联合建立旅游气象大数据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化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联合开展旅游景区特殊气象景观和旅游气象指数等预报方法研究,研发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气象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景区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旅游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发展,助力打造韶山全域旅游发展升级版。

蓝图已绘就,奋斗在今朝。一代代韶山气象人艰苦奋斗,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创辉煌,用实际行动诠释韶山气象人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张婷婷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Document